增量资本产出率常用于衡量投资回报水平,即生产单位GDP的投资增量成本。
但真实世界是这样吗?并非如此。现在人类有多少个行业?按照国际的多层分类标准,仅出口产品,两位数编码的行业有97个,4位数编码的行业有1222个,6位数编码的行业有5053个,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经济总是处于当下最有效的均衡状态。特别地,我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动态看,市场规模决定人均收入水平。他们的结论是这样得出的: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相当于中国GDP的3.6%,中国出口产品的增加值比重只占0.66,3.6%×0.66=2.4%。进入 张维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学家 经济增长 。
如果把亚马逊的电商包括进去,销售的产品总数达到3.5亿种。如果生产函数中增加一些其他投入变量(如土地、矿产资源),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就降低了。没错,它确实是一个经济现象,但从更深层次来观察,问题不仅仅在经济自身。
供给与需求脱节,仅仅从经济本身难以找到答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改革总目标,简化来说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譬如,在政府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假冒伪劣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畅通无阻,那么有品质的、安全的供给从何产生?这样会产生一种逆向淘汰的结果,劣币驱逐良币,安全有效的供给就会严重不足。任何工程设计都是以确定性——力学规律为前提的。
当然,全球化时代,人们在旅游的时候买一些国外的特色产品,也是很自然的。用政治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重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在这里,社会的含义是广义的,包括文化、社会事业和社会组织等方面。仅仅靠市场,不会产生安全、有效的供给,也无法解决供给与需求脱节的问题。社会与市场的关系应当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也是一种互补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要避免认识上的两个误区。
纯粹的市场竞争,既不会自动产生道德和良心来约束,也不会自动产生规则、标准和法律。作为社会的人,应当讲良心、讲道德。这些事例经传播放大后给人的印象是,我们的供给不少是无效供给。经济主体、经济行为、企业家、投资者既在市场,也都嵌入到更大的社会系统之中,并受社会系统的深层影响。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以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市场化改革实现了长个子的目标。只有回到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上来,我们才能把现有五花八门的改革理出一个头绪,形成一个总设计。
但如果他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我们能指望有安全、有品质的供给吗?在社会约束、法律约束都很弱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以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的社会化改革,还需实现长精神的新目标,要以社会发育来促进市场健康,以社会理性来引领经济理性,以价值理性来引导工具理性。
我们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主要是在体魄上,主要是长个了,像青少年一样,现在则不仅需要强健的骨骼,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和成熟的精神。不难看出,政府与社会关系这个维度的改革太弱,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单兵突进的市场化改革就难以深化。顶层设计的真正内涵是:整体设计+上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顶层设计不可或缺。真正安全有效的供给既来源于市场竞争本身,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社会对市场的约束,以及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 改革失败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工程失败的概率。国家治理的改革就是要重塑一个新的国家治理结构,使之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
在改革推进的实践过程中,改革不协调、不相容甚至相互掣肘的现象不时存在。以前面说的供给问题为例,如果社会对市场形成有效约束,如果企业家都有社会责任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经济领域活动的各个主体都有职业良心、做事的底线乃至工匠精神,供给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就会大大减少,老百姓各种各样的担忧、消费的外流也不至于这么厉害。
缺乏社会约束的市场肯定是不健康的市场,是功能残缺的市场,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所以,改革的顶层设计不能有像盖房子那样的工程思维,而要预计到有大量的不确定性。
从理论上讲,改革失败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工程失败的概率。经济创新要靠社会创新。
同时,社会自治也是不到位的,没起到约束市场的作用,不仅没能为市场导航,反倒受市场侵蚀。如果只有问题导向,改革就会陷入碎片化,就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另一方面,改革的顶层设计要回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总目标上来。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我们的脚长大了,但鞋子还是以前的,大脚穿一双小鞋走路,会很别扭,走不快也走不稳。
此外,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的缺失,进一步表明社会发育严重滞后于市场化。新的条件下,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社会化改革来深化市场化改革,以社会化改革来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化,来重构国家治理结构。
诸如奶粉、电饭煲,甚至马桶盖,消费者都抢着买国外的,其途径一般是出境旅游购物或通过电商网购。问题是,国家治理结构究竟是什么呢?这要具体化,不能停留在一个抽象概念上。
在改革发展新阶段,再沿着市场化改革发力的路径,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整体性的特征要求各个维度都要通过改革来促进发展,这种发展既有经济的发展也要有社会的发展。
任何一项改革,都无法找到像力学规律一样的确定性来支撑顶层设计。只有回到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上来,才能把现有五花八门的改革理出一个头绪,形成一个总设计 从整体观察,各个维度的改革是相互关联的。社会创新是经济创新的上游,必须要有活力。千万不能以为文件一发,改革的进程就可确定,改革的目标就指日可待 改革,既要问题导向,也要目标导向。
但像奶粉这种生活必需品也只买国外的,实际上反映了一些人对国内产品的不信任。这是缺少整体思维、没有总设计的结果。
唯有源头活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落地。特别是,千万不能以为文件一发,改革的进程就可确定了,改革的目标就指日可待。
解放日报2016年12月20日 进入 刘尚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社会化改革 。我们要以社会化改革来推动整个国家治理结构的系统性重塑。
上一篇:昭通市新增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